|
发表于 2008-3-28 2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辟谣:“外来的不如本国的强”、“5000年的肯定比200年的好”2句话我没说过。下面进入正题:
胸毛你确定你没有搞错?明治维新在我看来只是学了个行似,这个神似我就不敢说了。在那时候非但没有建立自由、民主的政策,天皇制、武士道等精神反而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反对改革的2种人,其中一种就包括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不是日本“完全抄袭”来的。历史书不在身边,曾经背的改革条例已经忘光了,就不细数“完全抄袭”了。还有个历史错误,黑船事件是明治维新的导火索。开门不是他们开明。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舰开到天津附近时清朝选择了同样的举动。然后,2国同样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其实不是中国的皇帝没有日本的天皇开明,而是中国那时有慈禧。
你说日本人在二战后能迅速重建是因为他们放下心态来学习我也不敢苟同。日本能在战后迅速振作是多方面的。
1、日本战后的重建并非是白手起家。
经济方面,之前的明治维新已经将日本带入资本主义社会,并为日本的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二战期间日本大发战争横财,且不论巨大的军费牟利,仅从中国掠走的财富就不计其数。例1:溥杰的妻子“爱新觉罗浩”的传记称,“满洲国的金块”,在苏联大军进入前夕,被空运到日本。
基建方面,战后日本本土被炸成焦土?日本在废墟上重建?
战争末期,美军司令官李梅在马里亚纳群岛共拥有约385架 B-29,279架超级空中堡垒轰炸东京,称为东京大轰炸。然而只是摧毁了约25%的建筑。接着285架轰炸机轰炸名古屋,也只是摧毁了约25%的建筑。
过了两夜, 经过维修人员日夜的抢修, 李梅又派出了300多架 B-29 轰炸大阪——以人口和工业生产而言, 此为日本第二大城市。结果又是摧毁了约25%的建筑。李梅的第四个轰炸目标是神户, 是李梅所发动最猛烈的一次空袭。307架 B-29摧毁了约33%的建筑。
1945年3月的最后一次燃烧弹空袭行动、3月19日对名古屋的第二次攻击,由290架 B-29 轰炸机来执行。由于耗尽了所有燃烧弹的库存量, 故每三架轰炸机中就有一架没有燃烧弹,结果只是摧毁了大约9平方公里的面积。到3月下旬, 第二十一轰炸司令部的燃烧弹库存耗尽, 在此后的三个月的空袭中, 没有再实施过燃烧弹轰炸。
唯一配得上重建的2座城市无非就是广岛和长崎吧。
2、日本诚实地向美国学习了吗?
战后的日本真的诚实地向美国学习了吗?首先看看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似乎特别热衷于对外扩张其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一方面体现了美国人特有的优越感,也就是广为美国社会接受的“使命观”和美国“例外主义”;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日本“很不幸”地成为了美国传播民主的对象之一。日本并没有因为因战争失利而开始反思,并主动要求美国给予、或自己改变自我文化去学习美国的民主,不过是美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美国人自己的世界观而强加给日本的。
3、日本战后为什么选择美国?
与其说是日本选择美国,不如说是美国和日本双方的互相选择。美国人选择日本,将其作为为平衡苏联在远东影响的重要盟友。日本选择美国,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亚洲都对日本充满了憎恶;他们在世界上唯一可能的朋友是美国”。而且日本从战前就在抵制共产主义,所以美国是他唯一的选择。
4、日本不是放弃原来自己的文化接受美国的改造的。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士道和天皇制反而是促成美国改造日本的一个催化剂。麦克阿瑟很聪明地看到了这一点,才使得美国的改造进行地如此地顺利。
关于日本战后恢复的问题就不再列举了,你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一下,一篇有关伊拉克和日本战后重建问题的分析。还有一篇是《中国新闻周刊》写的关于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分析。
[ 本帖最后由 YC 于 2008-3-28 21:20 编辑 ] |
|